close

 

76442

photo by xframe

 

本章內容大部分為前兩章的寫法,第三章因各研究性質不同,有不一樣的寫法,在這裡就不多加敘述喔!

 

疑問一、格式好亂,要怎麼整理?

一開始先設定好「樣式」「階層」,從大綱模式去檢查,方便往後整理。

這個內容比較複雜,建議直接上網搜尋相關教學去學習 

 

疑問二、背景、動機不能寫自己的想法嗎?
→做研究首先要對自己的研究有想法

要呈現研究的價值,就必須先搜尋好相關的資料,瞭解目前的趨勢、背景,是否跟自己的想法有所符合。透過其他人的文獻,站在他人的肩膀上,可以去延伸有人做過的內容,或者是尚未被探討到的部分。

 

以下提供我常用的資料庫 ↓

臺灣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

image

華藝線上圖書館

image

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/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

image

高等教育知識庫

image

閱讀器下載介面

image

國外資料庫查詢 EBSCOhost ERIC

image

人文社會科學資料庫Taylor & Francis SSH (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)

image


疑問三、如何整理別人的資料?
→如果其他人的表格已經很完整了,自己還需要再整理嗎?

文獻內容是否需要表格整理,一方面要依照指導教授的偏好,一般而言,為了避免研究內容過於主觀,表格仍以自己整理為主。除非是很有名的理論內容,需要去做探討,這時再做引用較為適當。

疑問四、文獻探討,到底要討論什麼-1
→文獻探討是撐起整篇論文的主要架構

透過文獻,可以讓研究者、讀者釐清研究的目的,且更能清楚地瞭解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,要花的時間是最多的。倘若脈絡清楚,對於後面章節的書寫會有一大幫助!


疑問五、文獻探討,到底要討論什麼-2

1.先擬好文獻探討的架構(指導教授比喻成建築物裡面的「柱子」)

我會先整理各個類似領域的內容,參考其他研究者是如何你架構的。

以教育研究來說,像是OO的定義、理論、意涵、概念、相關研究等等。

2.把各研究中的資料做分類或整理

一般來說,做研究會先蒐集並閱讀後再做統整。

但最有效率的做法是,一邊閱讀一邊填上需要的資料 

3.在每一節最後都要結合自己的研究內容做分析與探討(此為研究中的精華)

 

疑問六、文獻探討,到底要討論什麼-3
→文獻背景是支持研究的重要資料,故探討的面向要緊扣自己所有的研究內容

先預想研究內容,將自己想瞭解的面向擬出來。建議蒐集所有相關領域的文獻,將重點摘要出來,可以取文獻當中需要的部分做整理即可,最後再統整為自己研究中的想法。


疑問七、不知道怎麼整理分析怎麼辦?

1.找到論文的關聯性

打開相關論文,去比較不同的研究者寫出來的點,有哪裡是呼應的,就代表這個部分是很重要的概念,接著再更深入去搜尋這個文獻的來源,找到最關鍵的一手資料!

2.提出次標題

方便思考與整理,可幫助在架構出來之後增加文獻內容,也幫助讀者更快掌握重點 

 

疑問八、如何發展量表

→文獻探討中就需要把相關構面陳列說明出來

這個部分真的超級專業,最好是找指導教授詢問構面要如何寫(還是找專業的來),然後找找看其他研究者的寫法。

 

疑問九、論文內容越來越多,很難找到資料怎麼辦?

前三章架構出來之後,就可以插入目錄,幫助教授也幫助自己快速找到資料喔!

這個內容比較複雜,建議上網直接搜尋製作目錄的方法就好了

 

疑問十、進度做不完,壓力好大怎麼辦?

不用給自己今天一定要完成多少的壓力,我都會告訴自己:「只要有坐在電腦前思考,就算沒有打任何字,還是有進度!

肯定自己的努力,因為你付出時間跟經歷在煩惱,對研究來說也是一個大進度!

也可以用行為改變技術來幫助自己:需求→規劃→執行→檢核→修正→執行

 

疑問十一、研究看過就忘,該怎麼辦?

使用文件中的螢光筆、註解做記號,並且將資料妥善命名,加上年分、研究者,再建立資料夾,可以更快整理資料!

我自己都會在檔名直接用年代、名字做命名,然後會用括號"( )"的方式註記這篇文章有表格我需要注意。如果資料太多,可以再根據不同研究內容做分類(以下為我的範例)。

image

 

疑問十二、文獻好多,真的要每一篇都讀過嗎?

最理想的狀態是每一篇都讀過,並且用螢光筆標記重點,尤其在進入研究所前期,最好先廣泛地閱讀文獻,有不懂的就問教育研究法的教授。或是信任的專家學者,確定研究之後,可以在資訊網中蒐集資料,慢慢開始閱讀,累積腦袋裡面的資料庫。

但大部分的人時間在不多的情況下,可以整理好文獻,並隨時整理,使用時先以研究需要的面向去做搜尋,並且以文獻架構中的關鍵字去研究內容做搜尋,就可以馬上找到需要的資料囉!

 

搜尋文章內容快捷鍵:ctrl + F 

 

補充:APA格式一定要遵守嗎?

APA格式是非強迫性要遵守的,但是在學術領域裡面,APA格式就像是一篇文獻的第一印象,好的印象會帶來專業上的加分與肯定!

目前最新的版本為第七版,但有些領域仍接受第六版,就看提論文的機構要求囉!

 

重點複習:
*用資料夾分類整理文獻資料 
*想好研究的文獻架構 
*使用關鍵字目標導向搜尋資料

 

本人非專業學術領域人士,僅提供個人非常淺薄的經驗作為參考,提供跟我一樣踏入研究領域時常霧煞煞的初學者,寫論文仍有許多更進階的部分,可以再另外找尋資料,謝謝!

 

資料來源:

跟指導教授要的小錦囊 + 我的腦袋瓜(自身經驗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初星 true shin★≡ 的頭像
    初星 true shin★≡

    初星 true shin★≡ 陪你好好走心的朋友

    初星 true shin★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